本巴里島報記者 李愛銘 彭薇
  英國教育大臣率隊來滬取經、法國與中國學生交流數學活動……上海基礎教育兩度蟬聯PISA測試冠軍,這座城市的基礎教育水平和均衡化程婚禮道具度贏得國內外的廣泛關註和認可。
  而對切身感受上海教育服務的學生和家長來說,他們系統家具的認可度如何?市教委日前公佈的數據表明:上海義務教育階段88%的學生就近入學,全市超過四成的中小學實行“小班化”精緻教學,家長對教育的滿意度達85%。
  提供“竹北買房子家門口的好學校”
  楊浦區新江灣城,“濕地”概念讓這裡成為滬上高檔居住社區。新建小區鱗次櫛比婚禮企劃,想落戶至此的家長首先要問:孩子上學如何解決?黃浦區老城廂里的老弄堂,一所小學600多名學生,同一屋檐下,多元需求如何同時滿足?上海辦學要面對巨大落差,均衡辦學,體現為“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的不懈努力,吸引孩子就近入學。
  人到哪裡,優質學校建到哪裡——新江灣城裡,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拔地而起,校舍秀美大氣。
  “十一五”期間,大量人口導入郊區,全市學生七成在郊區。發展郊區教育成了上海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公建配套、統一標準、轉移支付、委托管理……教育主管部門多管齊下,謀劃均衡之道。
  郊區的傳統老校綻放新活力。奉賢區秀龍路是一條窄窄的馬路,周邊與新城區相比也略顯破舊,但家長甚至從奉賢新城區遷到此處,為的是能讓孩子進江海一小。原來,江海一小被盧灣第一中心小學“托管”,辦學好經驗在此得到“移植”,課堂悄悄改觀。老師們刷新了幾年不變的教案;花功夫研究題型和學生易錯點,佈置作業更有針對性……如今,江海一小被家長公認為好學校。
  “不挑生源、不集聚資源、不以分數排名為教育追求”,上海新優質學校不斷涌現,鮮明特質就是為孩子提供 “家門口的好學校”。三門中學關註後三分之一的學生、閘北實驗學校用藝術教育點燃孩子的自信……家門口的好學校內涵發展促均衡,三年微變、五年大變,學生在鮮活的成長體驗中快樂收穫。 下轉5版
  (上接第1版)
  多途徑促區域內教育均衡
  在徐匯區,以中山南路為界,十幾年前,南片和北片中小學辦學水平一直存在差距。區教育局黨工委書記王懋功說,“教育服務有 ‘半徑圈’理論,一所學校服務1—1.5平方公里的區域。只有做到更小範圍的均衡,才能提供更實在的優質教育。”康健街道有民辦世外中學,但缺少公辦好學校,區教育局將中國中學搬到康健地區,前年起開始招生。漕河涇地區沒有好初中,區里又將上師大三附中整體搬遷,擴充成九年一貫制學校。
  徐匯通過名校遷移、老校新建、弱校獲“補”、加大投入、“街鎮均衡”等手段,推動南片學校加速發展,如今教育服務已達到“南北均衡”。各自街道名校發揮力量,帶動周圍的薄弱校,如位於田林街道的西南位育中學、田林三中與田林中學、田林二中“二帶二”。近兩年,又創辦了一種新的委托管理形式,讓優質民辦學校扶持公辦薄弱學校。紫陽中學與華育中學一路之隔,教育質量卻相差不小,通過移植管理模式、教學理念和方法等,薄弱校面貌得以改觀。
  在區縣層面,因地制宜的多種途徑,有效促進區域內的教育均衡。普陀區西北片的桃浦,曾是教育“窪地”,通過教育聯合體建設,區內學校辦學水平差距大幅度縮小。楊浦區小學“集團作戰”,打一小學、控二小學、楊浦小學、上理工附小4大名校領銜,集團內學校師資共享、課程共享,孩子不用擇校,全部就近享受優質資源。
  鼓勵特色發展、精緻辦學
  教育均衡,不是標準劃一、千人一面。鼓勵學校多元特色發展、精緻辦學,學生多元需求方能滿足。
  中華路第三小學,是坐落在老城廂弄堂里的一所小學,但它被家長們親昵地稱為“百草園”。百草園,其實是學校的課程模式。依靠“老城廂”特色,學校開發課程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培養綜合素質。老師們利用業餘時間,考察了豫園、石庫門等景點,尋訪了近百個歷史遺跡與人文景點,推出“小八臘子游古城”、“小手建家園”、“走遍地球村”等課程。日常基礎型課程中也融合“百草園”特點,英語課穿插“街頭體驗”,模仿著名英語廣播對一位華僑後代的採訪節目,用小籠包勾起兒時記憶等。超過95%的家長對“百草園”課程表示贊同,還有不少家長要求參與策劃。
  為解答孩子們 “我從哪裡來”熱切的追問,上理工附小開發了“性別教育課程”,填補國內空白;挖掘孩子的創造力,六一小學開發“兒童哲學”課程,課堂上孩子創生思維火花;家長參與辦學,大寧國際小學每天邀請兩位“家長督學”全程駐校促進辦學……
  追求特色辦學、精緻辦學,滬上中小學優質均衡發展正步入新階段。
  (原標題:申城謀劃中小學優質均衡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m24gmve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